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专家评工业盐造假顶替食盐:高利润致铤而走险

  央广网北京7月5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《三农中国》报道,近日,公安部门侦破一起特大工业盐冒充食盐案件,涉及北京、天津、河南、河北等7个省市,查获假劣食用盐2万余吨,案值2000余万元。经检测,这些食盐中碘含量为零。

 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认为,如此明目张胆地大规模制假贩假背后,有利益的驱动,更有监管的漏洞。

  孙立武:“僵尸肉事件”的硝烟还未完全消散,打击食品安全方面又传来喜讯。一方面,对于国家打击食品犯罪的决心和力度,此处应该有掌声,但另一方面,总觉得每一次这方面的高兴劲头略有点怪异。

  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已高调亮相并且与国庆节付诸实施,此时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来形容可能并不合适,但在此前后,在国家的各种严厉打击之下,必定还会有食品安全问题曝光于公众视野。

  我国实行食盐专营,尽管2014年发改委决定废止食品专营许可证管理方法,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废除了食盐专营,该办法的废止只是国家发改委响应国务院简政放权的一项举措,各省级盐政专营职责并没有完全改变。

  此次假食盐案背后仍然是巨大的利润刺激,当然工业盐进价400多元/吨甚至更低,但食盐的市场价格每吨达到4000元/吨,这种巨大的利润迫使犯罪分子挺而走险。回想过去发生的每一次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例,哪一次不是?商人追逐利润是无可厚非的,但通过这种行为,最后让消费者为食品安全问题买单,恐怕不是悬崖勒马、回头是岸这么简单了,付诸法律严惩是必然的了。

  新食品安全法即将执行,但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短期仍难杜绝,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,加大打击力度,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和质量追溯体系已经迫在眉睫。除此之外,作为消费者更应树立和加强食品安全意识,比如购买食盐的时候,应到当地食盐公司供货的超市及商铺购买,切勿因图便宜而影响自身健康。只有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都有不断增强,才能让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分子无处藏身,还食品安全一片蓝天。

中国乡村之声微信公众号